|
·疾病介绍
/ S; M3 s( t& j/ y- g, j5 R9 u" A' D% y& S3 r2 D6 s M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酸相关性疾病之一,即胃酸从胃反流至食管使食管暴露于酸时间过长引起临床症状或食管黏膜损害,胆汁反流入食管与酸共同侵袭食管所致。发病的主要机制为食管抗反流防御能力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损害。如食管下段括约肌(LES)压力减弱,频繁的LES松弛、胃排空延迟以及食管壁抵抗能力下降致使食管酸廓清能力下降等。另外,随着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加大,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可导致食管酸清除功能和胃排空功能延缓。心理因素如抑郁、焦虑、强迫症等导致胃肠道和食管内感觉神经末梢对酸的敏感性增加,均可导致GERD的发生。# B$ B; a# k' P" c1 k
, h( F9 O" q1 t p" Q$ O ·治疗原则
! Z6 ]' ]6 D' R- p% T3 E' X# W& I' y
GERD的治疗原则为减少胃食管反流,避免反流物刺激损害食管黏膜,改善LES功能。药物治疗仍是目前最主要的方法,而抑酸药中质子泵抑制剂为首选,如加上促进胃肠动力药则能快速控制症状,加速食管黏膜破损的愈合。雷贝拉唑钠作为一种新型的质子泵抑制剂通过与 H +-K +-ATP 酶部分可逆的结合,能迅速有效地抑制基础和餐后胃酸分泌,且抑制胃酸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其特点是强烈快速抑制胃酸分泌,迅速缓解疼痛,促进溃疡的早期愈合,且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少,安全性较强。
/ B. T1 J! w- o) b- G& G5 S
+ p% G3 }3 T8 N: A" F8 V 本文探讨雷贝拉唑联合胃力胶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疗效。: P! |; `- y- c( f6 Q8 y( ^
/ V# U; k1 l% d% v: T
·研究对象0 A4 Q& ?3 Q/ P1 S) b8 l
5 s1 [- u5 p, O& i+ }3 d6 f 选取61例GERD患者,均经胃镜确诊。临床表现主要有反食、反酸、呃逆、烧心、胸骨后疼痛、上腹部饱胀感以及咽部不适、有异物感等,排除心肺等其他疾病。5 A& Q5 n! ^3 N# i+ ^1 N: @2 P
" E% I4 _, `9 V- l
·治疗方法7 z9 x, P7 l6 t5 z2 o3 b7 e8 t3 O
# u/ B3 L7 m$ I* e 药物治疗:两组均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20mg口服,每日1次,睡前服用。治疗组加用胃力胶囊3粒口服,每日3次。4周为一个疗程。& Q5 v9 Y7 r& V, T% x
( l) F4 C- y6 T) l( a+ V
一般治疗:改变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少食多餐,低脂饮食,禁酒戒烟,少饮浓茶及咖啡。保持大便通畅,减少便秘。睡前不易进食,睡觉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cm,尽量避免使用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和影响胃排空延迟的药物。
' g- ^1 d" o6 @3 \% K! j" Y5 t3 P
- y3 B$ w) E. @; ^ ·结果观察
* p! O- y: S9 V* [& K# Y* W1 Q: g2 r2 l, Y) e
两组治疗4周后患者的症状缓解率、食管黏膜糜烂的愈合率比较见表1。表1显示两组患者的主要症状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以治 疗组为优,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食管黏膜糜烂的愈合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 M( n7 S- n: X+ u4 h( Z0 \
- q4 L6 L2 f6 J$ p2 t* g- L
# ~/ c. H2 Z7 f* _; ]7 ]
( f6 J9 x+ ]' q' d! j+ o* Y ·结论
! l: s' z7 _) @1 }& D6 W
2 k% p! S- J6 B8 T 胃力胶囊属纯中药制剂,由半夏、木香、枳实、龙胆、大黄等组成,方中木香辛散温通有促进胃肠蠕动的功效。大黄枳实有破气除胀,消极导滞,行气止痛,合胃利胆通大便之功效。另外具有促进腺体分泌再生胃黏膜及保护胃黏膜的功效。在本报道中,对照组采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口服治疗一个疗程后与治疗前相比较症状缓解和食管黏膜糜烂的愈合都有很大的好转。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胃力胶囊口服相同疗程后其症状的缓解率和食管黏膜糜烂的愈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之,GERD的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减少复发和防止并发症,治愈食道炎,提高生活质量。而雷贝拉唑联用胃力胶囊则是一种合理有效的选择。
$ a: R! F) d7 r: B* r
* S) v$ P$ m& M' q& d 参考文献:严春姣.雷贝拉唑联合胃力胶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31 例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11,31(8):118-119.
, E6 Z9 ~( G9 J) x4 W; T- B. N" ~5 g: W1 K/ e
& i- A! S! x) L- P# q; b
8 _# P- F4 M* @9 ~7 o |
|